当你工作一天,回家之后,看到自己的老婆,或者老公,正在家里安稳的等待着。
闲暇之余,他刷起了短视频,可能是看搞笑段子、学美食教程、赏旅行风景。
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正常,那么和谐,波澜不惊,你工作了一天的疲劳似乎也有了一些消减。
但是,你可能想的太简单了,你的伴侣已经“精神出轨”了,你还不知道!
他刷手机的时候,隐藏着最近诞生的一种新型出轨方式,“短视频情人”。
何为“短视频情人”
他在刷短视频时,频繁给一位博主点赞、评论,对方也有时候热情回应,一来二去,他们开分享生活琐碎、倾诉内心烦恼,甚至吐槽自己的伴侣。
从最初单纯的兴趣相投,到逐渐依赖彼此的陪伴,不知不觉间,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悄然建立。
这,就是“短视频情人”。
“短视频情人”它不是传统的追星,传统追星中,明星和粉丝的距离很远,没有单独互动,就算粉丝再狂热,一般也很难发生什么。
但“短视频情人”不一样,这些博主和粉丝的距离,比一般传统追星近的多。
这种互动,以点赞、评论、私信等互动为桥梁,构建某种特殊社交范畴的情感关系,它的特点是比一般社交远一点,很难真的见面。
但比追星近的多,博主会有限度的单独回应粉丝,并不是那种一头热的追星。
这就比一般追星危害大的多,甚至引发精神出轨。
很多刚接触短视频的中老年人,会觉得这些博主的视频是专门为自己拍摄,每句话都说到心坎里,深陷其中,把相伴多年的老伴抛诸脑后。
这种模糊的边界感,让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越过心中的情感红线,真的把博主当成知己情人,不惜一掷千金。
背后的社会动力学
短视频情人的火热,基本逻辑是低成本,“高回报”的社交互动。
结识新朋友、发展一段关系,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,精力和金钱。
而在虚拟世界里,与“短视频情人”互动成本极低。
动动手指点个赞、敲几个字发句评论,无需付出太多,却可能收获满满的关注与回应,这种低成本投入能带来想象中的“巨大情感回报”,是现实中平淡夫妻关系难以给予的。
当然,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也是幕后黑手,它依据用户浏览历史,点赞评论行为等数据,精准推送符合喜好的内容和博主,你看的越多,互动越多,它就推荐的越多。
短视频情人能抓住观众,首先,源于精心包装。
美颜滤镜让容貌出众,精心编辑的文案让人显得才华横溢,这符合心理学上的“晕轮效应”。
当一个人在某方面特别突出时,我们很容易因这一点忽略其他方面,自动脑补出一个完美形象。
你所痴迷的“短视频情人”,只是幻想出来的虚拟人物,在现实中或许与想象相差甚远,但这不重要,他们不会真的和你见面。
另外心理学中的“可变比率强化”理论,也能解释短视频情人抓住观众的秘密。
这就像训练小狗,每次完成任务都给奖励,小狗很快会失去兴趣。但随机给予奖励,小狗会更加卖力,因为它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奖励何时到来。
这种不确定性极大激发了期待,在短视频互动中,用户不知道哪条评论会得到回复,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未知与期待,多巴胺不断分泌,让人愈发沉迷。
危害性不可忽视
这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普通追星,或者普通社交,正因为它跨越于两者之间,“两头吃好处”,因此,危害性很特殊。
对于夫妻关系,“短视频情人”的出现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,悄无声息地破坏着信任。
当一方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与虚拟情人的交流中,对现实伴侣的关心必然减少。
回家后不再分享一天的经历,面对伴侣的询问也是敷衍了事,夫妻间的沟通越来越少,感情逐渐淡薄,长此以往,婚姻关系岌岌可危。
即使是单身人士,“短视频情人”的危害性也不是没有,会沉溺于“短视频情人”的人,内心是渴望亲密交流的,否则也不会看这些。
但是,“短视频情人”终究是镜中花,水中月,西洋镜总有拆穿的一天,到了那一天收获的只能是一场空,不但浪费了大量金钱和精力,最重要的是时间成本永远无法回收。
本来,你把精力用在比较现实的人身上,脚踏实地的经营关系,可能已经有了结果。
那个人不会有短视频情人那种光鲜亮丽,但那是真实的。
但现在,你因为虚拟忽略了现实,可能那个人也会离你而去。
总之,“短视频情人”就如同某种精神毒品,若深陷其中,必然危及身心健康。
防范危害
网红们展示着令人艳羡的身材与容颜,生活似乎永远充满阳光与欢笑,这塑造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杆。
在现实中,人们要面对工作的压力、生活的琐碎,无暇时刻保持精致。
没有了滤镜和美颜的加持,真实的面容会有岁月的痕迹,身材也难以达到网络所推崇的极致标准。
这种差距造成了很多人更加依赖虚拟网络。
但是,我们也不必对身边的自己和他人苛责,大部分都是普通人,内心要接受生活的平淡,调整自己的预期,面对现实。
自身要清醒地意识到“短视频情人”不是真的,明确虚拟与现实的界限,不要把玩玩当真,他们和小孩子玩的奥特曼没有本质区别,只不过这个“奥特曼”是针对成年人定制的。
只有坚守道德底线和对伴侣的忠诚,珍惜身边人,用心经营现实感情,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。
总结一句话,网络再好也不是真的,还是记得关注现实生活,关注身边的人。